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剑桥举行的一次茶会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位女士声称,她能喝出“茶前加奶”和“奶前加茶”的区别。在场的同一个R.A .费希尔做了一个实验。他同时沏了八杯茶,其中四杯先加牛奶,另外四杯先倒茶,让女士品尝后猜。正确的概率只有1/70。令每个人惊讶的是,这位女士答对了所有的问题。“女子品茶试验”也成为最早的统计实验之一。
其实当时加茶加奶的顺序更多体现的是档次而不是口味。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加奶顺序就一直是地位的象征。选择哪种加奶顺序暗示了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先倒入热茶。质量差的茶杯容易开裂。先倒入牛奶,减少茶杯破裂的风险。
英剧《楼上楼下》里有一句话:“我们楼下的人先加奶,楼上的人后加奶。”即使在当代,先加奶仍然是社会阶级的象征。出身贵族的英国小说家南希·米特福德(Nancy mitford)特别用“牛奶在前”来形容下层阶级的人,而大众媒体仍然讽刺性地用这个短语来形容工人阶级或那些社交能力不好的人。
其实一直以来,看似实际的问题都发展成了身份的象征。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在客厅展示药品是一个人可以看得起医生并买得起药的标志。在革命前的巴黎,蜡烛非常稀有和昂贵。即使用蜡烛照明(然后用电)变得越来越普遍,晚餐时的烛光仍然是品味和血统的标志。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社会意义。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在行为和物质两方面都揭示了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我们得到什么,我们如何使用它,往往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地位。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贵的东西,甚至一个小小的礼貌问题都传递着某种教育或者生活方式。
乌托邦系列纪录片
小额:新精英的消费选择
消费是我们从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角度定义自己的方式之一。我们需要将商品消费视为人类社会系统的一个复杂组成部分。正如我们的工作或家庭结构塑造了我们,我们购买的东西和我们学习的行为准则也塑造了我们。
01
论休闲阶层与炫耀性消费的历史
范布伦在19世纪末写的《有闲阶级论》中,对资本财富带来的利润、消费和浪费进行了嘲讽。他以“炫耀性消费”的概念而闻名,这意味着通过使用特定的商品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他把批评的矛头主要对准了“休闲阶层”,这是一群富裕而无所事事的人,他们不断地通过物质商品的消费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这些商品中有许多并没有实际功能。
面对传统的消费观,范布伦指出,竞争和模仿会刺激消费习惯,而这些消费习惯大多是非理性和浪费性的消费。他著名的休闲阶层炫耀性消费的例子是使用手工制作的银勺子。当然,这种用其他材料或机器制作的餐具也可以,看起来和其昂贵的同类产品没什么区别,但使用银匙餐具却能向他人显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地位。他还观察了别有用心地无偿使用拐杖和束腹的行为。前者暗示男人不需要用手干活,而后者被束缚得太紧,意味着女人不能干活。只有有闲暇的人才能获得并实际使用这种商品。
范布伦写下《有闲阶级论》一百年后,工业革命和尖端制造业都催生了中产阶级,降低了物质商品的制造成本,于是炫耀性消费成为主流行为。新的精英阶层取代了休闲阶层,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标准和价值观。
虽然炫耀性消费看起来像是资本主义下后工业革命的奇观,但其实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人类就已经陷入了地位之争。
安德鲁·华莱士-哈德里尔(Andrew Wallace-Hadrill)对古罗马社会的研究表明,炫耀性消费早在公元79年就已盛行。那时候不那么有钱的人已经在模仿更高阶层的人了。富人会通过装饰风格来显示他们的地位,而穷人会效仿,即使他们的住房空间很窄。
17世纪,通过装饰表现和模仿阶级地位的潮流在欧洲继续盛行。在荷兰帝国,代尔夫特有2/3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幅帆布油画——最初是象征精英地位的装饰,后来被不太富裕的人模仿。
在大革命前的法国,中产阶级模仿贵族阶级,使用设计得像宫廷挂毯一样的壁纸。同时用石膏模仿大理石,用瓷器伪装成黄金。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在墙上伪造螺旋书架来假装拥有一个图书馆。女人们模仿玛丽·安托瓦内特(路易十六的王后)的发型,试图向王室靠拢。大约一个世纪后,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朝臣穿的丝袜很快被工人阶级用精纺羊毛丝袜模仿。
今天的情况和历史很像。无论是路易威登仿品还是仿实木地板,我们都很难用肉眼分辨真假。人们甚至用亚麻地板来模仿大理石,这与法国大革命前人们用石膏达到同样效果的时间相差不远。
简而言之,从有记录的人类文明开始,渴望显示自己的地位,或者渴望模仿和同化更高的社会阶层的愿望就一直很明显。或许正如华莱士·哈德里尔(Wallace Hadrill)在采访中所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前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产生了炫耀性消费。把它当成资本主义的产物,有点奇怪。”
02
炫耀性消费成为主流。
虽然资本主义并不对炫耀性消费负责,但工业革命确实为普通人打开了消费的闸门。革命给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带来了财富。
在工业革命和蒸汽机发明之前,很多商品只有真正有钱的人才买得起,普通人还买不起缝纫机、打字机等物品。随着机械化和专业化使大规模生产成为现实,将这些纯消费品分配给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成为可能。模仿不再是接近精英的唯一途径。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快速信贷,更多的人开始消费与精英阶层相同的产品。
革命引起了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诞生了由商人和工人组成的中产阶级。这些新的工人阶级不同于以前没有土地、受贵族阶级压迫的无产阶级。随后的几十年,土地不再是社会上层的专属,中产阶级也获得了土地产权。不断产生的财富和可支配收入使他们能够通过消费购买他们的地位。
到了20世纪初,美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中产阶级开始购买汽车。在20世纪50年代,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和联邦住房管理局让许多人拥有郊区的房子。新技术和快速制造技术使这个中产阶级能够享受电视、空调和音响设备。这些商品的生产速度越来越快,制造成本越来越低。
今天,炫耀性消费如此普遍,以至于它已经成为过度炫耀性商品的代名词。宝马汽车和路易威登手袋已经成为财富和更高社会地位的象征。暴发户无疑是炫耀性消费的罪魁祸首,俄罗斯寡头和一些国家新兴的中上阶层也对此功不可没。
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穷人比富人更热衷于这种消费。随着炫耀性消费不再与极其富有的人紧密相连,也与其他人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炫富已被视为一种“过时”的表现。的确,C·赖特·米尔斯在《权力精英》一书中指出,美国贵族阶层的缺席意味着金钱的拥有者变得无孔不入,迫使真正的精英寻找比财富和消费习惯更隐蔽的地位标志。
另一个推动当代炫耀性消费激增的力量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19世纪末,广告业的兴起进一步刺激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渴望,并因此培育了新的中产阶级消费经济。20世纪下半叶,全世界无数杂志展示了戴安娜王妃奢华的生活方式。
如今,媒体和名人小报详细报道好莱坞新富的每一栋豪宅、每一双鞋子、每一枚钻戒和每一家餐厅。而且因为很容易获得精英阶层生活方式的信息,普通人也变得渴望得到更多(并让自己相信自己能得到一切)。这个前提条件,加上越来越便宜的消费品,让一切成为可能。炫耀性消费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